孩子的性别教育,对于家长们来说似乎再简单不过:男孩就是男孩,女孩就是女孩,没有什么教导可言。但是,专家指出,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,这非但关系到孩子日后正常的社会交往、恋爱、婚姻、家庭生活,还会影响其心理发展。性别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。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,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。如人们要求男性行为体现出阳刚之气,女性行为表现出阴柔之美。虽然男女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,但性别角色却是从儿童时期受到成人影响、教育的结果。

担忧:男孩越来越像贾宝玉
  路见不平一声吼,该出手时就出手——这是传统男子汉的形象。可是你有没有发现,现在的男孩子越来越奶油了,扭扭捏捏,甚至行为举止都有女性化的倾向,活脱脱一个“贾宝玉”。现在,男孩子女性化的现象在一些地方的中小学中越来越普遍,比例在逐年增大。究其原因,一方面,很多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特别是祖辈全方面的呵护,在这样的环境下,男孩容易养成文弱、多愁善感等不像男子汉的习气。另一方面,我国目前的教育和考核标准有缺陷,多数幼儿园和中小学要求孩子循规蹈矩,把女生乖乖的遵守纪律的行为视为榜样,并以此为标准来要求男生,这是对孩子性别认识的一个误导……[详细]

性角色畸形
  性角色畸形是指男女性别的错位,一个人把自己看作是男性还是女性,心理学上称之为性别角色,大约到3岁时,儿童的性别角色已形成。如果小男孩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与周围女孩一样的人,在打扮、表情、举止上努力模仿女性,即成为女性化男孩,反之,如果小女孩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与周围男孩一样的人,即成为男性化女孩,上述两者均称为性角色畸形。
  儿童性别角色畸形的危害:
  (1)对孩子性格产生不良的影响。这些女性化男孩和男性化女孩在年龄较大时,常常受到小朋友的歧视和捉弄,或受到老师和邻居的压力,使他们企图隐蔽自己的异性行为,但常常又办不到,内心十分痛苦。同时他们又常无形中被其他孩子“隔离”开来,因而产生内向、孤独、胆小及忧郁的性格特点。(2)可成为同性恋、异装癖及易性癖等性变态的心理根源。
[详细] [评论]


实例讲解:
  一天,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到心理咨询中心,孩子白白嫩嫩,大眼睛,穿件花衣,医生都以为是小姑娘。可他妈妈说:“我们家孩子是个小子啊!都快7岁了,从来不和男孩一块玩。最近发现他总是动用我的化妆品,偷着戴我的耳环,对着镜子自我欣赏。”
原因分析:
  原来孩子入学前是寄养在奶奶身边,家里一直没有女孩,奶奶见他从小生得俊俏,就扮成闺女来疼爱,给他穿裙子。该上学了,才不得不换成男装,但孩子的“男子汉”气质却已尽失。   一般来说,两三岁的孩子往往对自己的性别认不清,他们喜欢鲜艳的色彩,如给小男孩扮女装他也很乐意。随年龄增大,正常情况下幼儿开始喜欢与同性孩子一起玩。
点评:
  造成孩子“性别扭曲”的原因主要有两种:一是家长想要女孩却偏生了个男孩,所以就会在心理上给自己一种安慰,把孩子装扮成自己希望的样子。另外一种情况是,还有些家长为了省事,给孩子穿姐姐们的旧衣服,往往以为:“孩子还小,不懂什么是男女,随便穿什么,有什么关系?”正是家长的疏忽,导致孩子发展中的某些缺陷。[详细] [评论]


让贾宝玉坚强起来:
  要让“贾宝玉坚强起来”,就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教育。专家指出。这应该是个整体工程,必须注意调动整合各种教育要素,形成良好的统一的教育氛围,才能奏效。
家长可以这样做:
  1.给予承认和赞赏。家长首先要在口头上明确告诉孩子:你是男孩,或者你是女孩,也可以借一起洗澡的机会,告诉孩子关于性别的知识。 2.树立榜样引导。父母是孩子在性别角色方面的指导者和模仿对象,所以一定要注意自身行为的影响。3.适当奖励和惩罚。
学校可以这样做:
  1.创设有利健康发展的教育氛围。培养男生的特长和爱好,使他们的性别角色在有趣的活动中得到强化。2.在各科教学中渗透性别教育。如把“勇敢”、“学会负责”等内容和思想品德课有关内容结合起来。3.关注教师的自身心理健康。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,用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、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。 [详细] [评论]


胎儿3个月就已经出现了性别差异:
  胎儿3个月就已经出现了性别差异,到婴儿出生时一眼就可辨出男女,这是生物学上的差别;到3—4岁时,大部分儿童已能正确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性别,这种“心理”确认自己是男还是女,称之为“性自认”或“性识别”。这个时期如果处理或引导不当,便会导致“性识别障碍”……
父母要培养孩子的性角色:
  从婴儿呱呱坠地开始,父母就负有培养孩子“性角色”的责任。在此过程中,容不得半点的扭曲和造作,是男孩就要让他进入男孩的天地,喜男性之所喜,为男性之所为。。
点评:
  许多成年人的性心理障碍,性变态始于童年,是婴幼儿时期性心理发育障碍的结果。因此,要关注婴幼儿性心理的发展。孩子自幼接触最密切的便是父母,卫护一颗稚嫩而纯洁的童心,使她不因父母的疏忽而受到伤害,是非常重要的。[详细] [评论]


幽默漫画:
  有这样一幅画: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,大约四五岁。男孩只穿了一条裤衩,站在那里用双手撑开裤衩让女孩看。女孩站在男孩对面,睁大好奇的眼睛,在看那里到底藏着什么。你看到这画面有何感想?也许嘴上不说,心里却在想,这简直是色情作品,绝不能让孩子去看这样的画!
分析:
  大多数人都不承认婴幼儿有性活动,当他们看到婴幼儿的某些“奇怪”举动时,总认为糟糕、难堪,并竭力加以制止。如幼儿的互相亲吻,或学医生给“病人”作“全身检查”等,他们会惶恐不安,以为孩子在道德方面出了问题,从而严厉地惩罚孩子。其实,4~9岁的儿童通过游戏等形式,了解身体的特征,并非父母想象的黄色下流,而是儿童心理发育中的正常现象。
点评:
  儿童间的相互亲吻、互相观看甚至抚弄外生殖器等游戏,与他们抱娃娃、玩手枪一样,根本不存在道德问题。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,迫切需要父母正确的性教育,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,为性意识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。[详细] [评论]

性别教育家长应避免的误区
  一、把自己的性别观念强加在宝宝身上
  很多父母在宝宝出生之前有着期望值。如宝宝出生后不是理想中的性别,也会按照原来希望的性别培养宝宝。也会按照原来希望的性别培养宝宝。因此出现把女宝宝打扮得很男性化,或让男宝宝穿裙子的情景。
  二、斥责、惩罚宝宝玩弄生殖器
  0—l岁的宝宝喜欢玩弄生殖器,本来这与啃脚丫、吮手指一样正常的反应,不少父母却因此烦恼,阻止甚至惩罚宝宝这样做。其实,斥责和惩罚根本不能解决问题,反而会滋长宝宝的好奇心,或造成宝宝心理上的恐慌。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保持冷静的态度。
  三、性别教育就是性教育
  很多父母谈起性别教育就很惶恐,认为性别教育就是性教育,同时觉得宝宝那么小,不需要性教育,这是因为大人对性别教育和性教育认识得不够。事实上性教育只是性别教育的一部分。[详细] [评论]

宝宝性别意识的“培训课程”
  课程一:服饰的选择
  父母在对宝宝服饰的选择上可根据男孩、女孩性别差异进行购买不同的服饰。一般来说,男孩服饰比较素色,花样简单。女孩可选色彩鲜艳和款式多样的。
  课程二:玩具的选择
  由于孩子性别的不同,宝宝在操作玩具时,爸妈可以根据不同的性别,提出不同的要求。男孩在玩布娃娃时,可以让他担当其保护者的角色。女孩在玩积木时,对于女孩可以要求她在收拾时注意顺序,排放整齐。
  课程三:游戏的类型
  男孩可选择体力型的游戏。让他们多进行体育锻炼和竞赛。在这类游戏中使男孩子懂得竞争、勇敢。女孩常在“喂”娃娃、“做饭”的游戏中显得与性别非常和谐,另外也可让她们在唱歌、跳舞中追求女性的秀美、端庄、乖巧、细致。 [详细] [评论]

网友评论